close

WEDCV155VD5RRV515DV

 

內容簡介

只要獲得靈啟經驗,人就能掙脫病症的詛咒,甚至連疾病本身都會沾上靈性。

─榮格

  物質科學當道,宗教面臨存亡之危,但靈性的呼喚盤旋人心,我們如何找尋失落的靈魂?
本書試圖為靈性需求找到合於當代情境的載具。作者史丹博士認為,回歸宗教傳統或擁抱物質科學可能都行不通,而榮格心理學是新的可能性──「關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走上個體化歷程。

  在本書中,史丹博士穿梭西方宗教、東方禪學、腦科學、倫理學、自身靈啟經驗以及榮格的書信、《紅書》,描繪當代靈性旅程多彩的風景。他指出,靈性之路是一條由象徵、夢境以及隨之而來的靈啟經歷所共築的道路。它跨越文化,指向超越,讓人不受世俗自我(ego)所綑綁,進而能連結萬有之本,體現自性、展現神性。

  有別於傳統宗教講求追隨象徵公義的神,史丹指出,在關注自性的靈性之旅中,個人將敢於同時面對內心的正、邪力量,予以調和。這過程難免苦痛,但終將帶來心靈平衡,成為集體潛意識的內容,為世界帶來正面的力量。

名人推薦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療師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馬思恩/榮格分析師、香港榮格中心創辦人
  鄧惠文/作家、精神科醫師
  魏宏晉/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榮格作品譯者

  榮格指明了一條心理的宗教道路,人人都可通過個體化努力走向上帝,這本書對此論述精彩,令人激賞。──魏宏晉/榮格作品譯者

  史丹博士關注自性的發展,以榮格心理學做為宗教再神聖化的基礎,為現代靈性追求建議了一條可行出路。──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對於個體化的概念如何作為自性覺醒的靈性歷程,史丹博士這本書為讀者褪去神秘面紗。他告訴我們,自性的經驗即是將我們與神連結的真實內在經歷。這個歷程同時讓我們明白「象徵」是如何透過夢、神話、經典和童話,對個人和集體心靈產生實質的攸關與意義。對於如何在這個後現代世界過有意識的靈性生活,分析心理學提供了確切指引──這是榮格對人類的貢獻。──馬思恩(Shirley See Yan Ma)/榮格分析師、《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作者

  這本書用榮格的生命與學說作導引,為讀者將當代靈性困境作了卓越論述。莫瑞‧史丹為人稱道的就是,他的風格帶著學者式的論述紮實,同時又能讓非專業人士與一般讀者輕易了解與接受。──大衛‧泰西(David Tacey)/澳洲墨爾本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文學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莫瑞.史丹(Murray Stein)


  專長靈性與心理治療、榮格心理分析治療方法及個體化歷程。1943年出生於加拿大,耶魯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先後取得耶魯大學神學院神學碩士及芝加哥大學宗教與心理研究博士學位,後於瑞士榮格學院完成榮格分析師訓練。1976到2003年,史丹博士一直是芝加哥榮格學院的培訓分析師,1980至1985年同時也是芝加哥榮格學院的董事及校長。1989年加入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的行政委員會、擔任名譽祕書,並於2001至2004年出任國際分析心理學會理事長。目前居住於瑞士,負責瑞士分析心理學院。

  史丹博士的著作豐富,其中《榮格心靈地圖》一直是華文世界研讀榮格心理學重要的入門書籍之一,另著有《英雄之旅:個體化原則概論》、《中年之旅:自性的轉機》、《轉化之旅:自性的追尋》等書(心靈工坊出版)。

譯者簡介

吳菲菲


  國立台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屯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班課程修畢,主修英國浪漫主義文學及後現代文學理論。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文學組專任教師,2006年退休。現居加拿大,譯有《與狼同奔的女人》、《愛波的輓歌》、《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尋》等書。

目錄

【推薦序】現代心靈的再神聖化之道/洪素珍
【中文版序】超越文化界線的靈性追求/莫瑞‧史丹

致 謝

緒 論
第一章.「新酒需要新皮袋」
第二章.為神騰出空位
第三章.改變與新成形中的上帝意象
第四章.象徵之道
第五章.關注月亮心
第六章.指向超越
第七章.開啟超越功能
第八章.不僅是蝴蝶
第九章.靈性與心理分析
第十章.心靈宇宙圖
第十一章.與深淵之靈相遇的轉化經歷
第十二章.人性中的暗影怪獸
第十三章.倫理問題
第十四章.文化對話的贈禮
第十五章.關注自性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推薦序

現代心靈的再神聖化之道


  我們正處於一個「活在當下」的時代,努力追求立即的慾望滿足。月薪三萬元的年輕人,漏夜排隊搶購二萬五千元的新款手機;情侶復合不成,立即拔刀相向,快意恩仇;捷運車廂裡,人人盯著手機,生怕遺漏任何一條即時的聊天訊息……。這些過去偶爾發生的「奇聞異事」,如今屢見不鮮。克己復禮已非道德,恣心縱慾方是英雄。這種心靈扭曲現象,與所謂的「現代化」脫不了關係。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釋放出大自然驚人的能量,讓人類物質享受水準不斷攀升,到達史上僅見的高度,且尚未知雲頂伊於何處。甚至到了六O年代時,當大量生產的工業商品似乎已經達到物質效應的頂端時,人心一轉,硬是將商品價值擴大解釋,使之與身分、地位、成就、權力等慾望加以連結,從此心靈被物質侵凌更深,成了一個黑洞、一個空虛永恆的無底深淵。科技確實始於人性,也因為善於利用人性,而將人心掏空到涓滴不剩。人們不斷用物質填塞心靈,卻無法真正滿足。無盡的空虛感,讓現代人無從想像與思索永恆,只能停留在當下,追逐那短暫及時的小確幸,自滿於「剎那即永恆」。

  甚至,配合著工業革命而產生的資本主義,為了合理化一切,以現代化理論步步進逼,不僅使科學力壓宗教,也與政治、經濟、社會、法律,甚至包括倫理道德等層面通力合作,建構出一張嚴密的羅網,緊緊地綑綁現代人的心靈,令眾人更難以逾資本主義現代化之雷池一步。迅速、確實、效率、回饋等,成為評估幸福與成功與否的終極指標。

  現代人的幸福感短暫且虛浮,迥異於受盡我們嘲笑與奚落的歐洲中世紀古人。對於時間,現代人只能努力掌握片片斷斷的當下,中世紀的人們則仰望著永恆。莫論中世紀普羅大眾過著一簞食、一瓢飲的清苦日子了,就算王公貴族的生活,以現代標準而言也談不上享受。國王出入策馬,怎也比不上現在小上班族搭地鐵舒服吧!對於時間的認知感受不同,對苦樂的覺受也因而翻轉。中世紀人們物質生活很清苦,但卻與上帝、天國、永恆同在,在更高的時間向度上,擁有著更多的希望與神聖感。

  然而,現代化進程不可避免地對宗教加以「除魅」(disenchantment),讓人從愚昧、受壓迫中解放,順勢也將「神聖性」去除。這讓我們的心靈空缺了一塊,物質主義雖趁虛而入,但顯然難以取而代之。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傳統宗教因為死守那些已經被除魅的內容,無法回應人們內在對神聖性的需求,因而沒落,儘管如此,人類心靈對宗教的渴求卻依然存在。現代人並不因宗教被除魅而失去對神聖性的需求,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適當的「新宗教」來取而代之。這正是榮格面對「相不相信神」的問題時,回答「我相信神,但不是大家所說的那一位神」的原因。而其中蘊涵的深意不外是:神聖性被現代化去除後所造成的空虛焦慮,需要透過再神聖化(re-sanctification)的過程來幫助修復。

  什麼是「再神聖化」呢?簡單說,就是把還餘留個人心靈中的神聖性,重新長養到除魅後公眾領域的世俗性上。當我們已經對宗教、社會、政治、經濟等公共領域的世俗化失去信心與耐心時,我們不應該只退卻到私領域空間去保有個人的神聖性,反而更應該主動、積極參與公領域,在世俗化的基礎上重建神聖性,不放任公領域持續墮落與媚俗。

  然而,「新宗教」毋寧是個敏感話題,在這裡所指稱的,絕不是許多當今流行、沒有歷史傳承、拼湊教義、自創邏輯或者妄稱天啟的「新興宗教」。絕大多數新興宗教都犯了已被除魅的傳統宗教的錯誤,它們無力使用科學的「歸納」(induction)方法論,反而濫用形而上前提的「演繹」(deduction)邏輯。它們沒有說出新東西,只是改一套話術再愚弄世人罷了。現在人需要的是符合科學典範的心靈理論。

  榮格心理學的重大特色之一,是強調心靈(spirit)的作用,認為其重要性甚至超過心智(mind)。生命的意義無非是在自性(self)的召喚下,朝著內在神聖努力的過程,榮格稱此為人類的宗教性。榮格在世之時就明瞭人性的脆弱──現代人棄捨傳統宗教的愚昧,卻又渴求宗教的召喚;他深知當代任何稍具「神祕感」、「智慧性」的隻字片語都會被無限延伸,甚至被拿來膜拜。也因此,他早就給那些他根本不認識、後來卻會視他為「先知」、「教主」的「信徒」們警告:他自己是「榮格」,而非「榮格學派」。言下之意,宗教是個人的經驗,無以言傳;個體化之路只能獨行,無從結伴。那些緊抱《紅書》,以為擷取當中片段參詳,就可以證悟、得道者,回想起榮格的逆耳忠言時,實應謹慎以對。

  史丹博士在這本《靈性之旅:追尋失落的靈魂》中試圖以榮格心理學,科學地論述與重建合乎現代人靈性需求的宗教性。他主張,傳統宗教沒落,然靈性猶在人心,最適合人們的新宗教就是科學的現代心理學。他關注自性的發展,以榮格心理學做為宗教再神聖化的基礎,為現代靈性追求建議了一條可行出路,卓然樹立,成一家言,實可成風雨名山之業,因以為推薦。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57042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緒論

有天早晨,我輕輕踏入葡萄牙布拉格市一座傳統天主教大教堂的後座區。那是二○一二年七月裡某個陽光燦爛的星期天,但教堂內部極為幽暗,我的視覺需待好幾秒鐘才適應過來。有個穿祭披的神父正在誦讀彌撒經書,讓我覺得自己踏進了中古世紀。教堂沒有真正滿座,但也非空無一人,比我居住地瑞士的教堂這些年來在星期天早晨可見的教友要多上很多。這裡的教友顯然非常專注於正在進行的宗教儀式。維護良好的聖堂處處佈滿了耶穌生平和他在十字架上犧牲生命的圖像、雕像、以及象徵物品。高拱在祭壇上方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充滿戲劇張力、重現耶穌受難景象的三維立體作品:垂死而流露莊嚴神性的基督位於正中央,受難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則以真人尺寸的塑像環繞在他四周或居於他下方,有如電影場景的安排。我看得出來,大多數教友都具有純樸的背景和出身,而零星雜在其間的則是一些衣著隨性的觀光客。參加彌撒的這群人看來男女各半;我猜他們的年齡分布在三十到八十歲之間。當神父用古老的天主教彌撒用語呼喚天主時,全場的人似乎都被祭壇傳來的字句牢牢吸引住。

這不是我的宗教──我心中暗想。我一生向來信仰新教,所受的教導要我在思考時具有批評精神、要看重「上帝之道」(the Word)而不是聖像、並幾乎全然不受傳統天主教象徵物件和儀式的感動。我對自己說:我必須曉得這群人正處在另一世界裡,他們在那裡至少暫時充滿了宗教的敬畏之情和奇妙感受──或者說,即使不是那麼深度參與,但他們確實滿懷誠摯和崇敬;這可從他們虔誠的舉止看得出來。我不知他們是誰,也不知他們在想什麼,但我可從他們的臉孔和身體語言看見明顯的宗教情懷。他們進入了一個象徵世界,在那裡他們的心底絲毫不藏任何反諷思維或批評態度。他們跟我雖生活在同樣的歷史時代,但在文化上卻差隔了數百年。我是個不折不扣的現代人;雖然我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想像和欣賞他們的世界觀,但我不可以走進他們所在之處。他們的象徵不同於我的。
 

 

 

 

受疫情影響,很多公司縮減了招聘,這可愁壞了鄰居王阿姨,因為女兒去年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現在趕上疫情,工作更不好找了。 王阿姨的女兒一直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上畫畫班、舞蹈班,學習好,家境好。為了孩子,她和老公特意在北京市區買了學區房,直到孩子考進了北京排名前幾的大學學了很火的計算機專業,她才鬆口氣,只等著女兒高薪就職,人生一片坦途。 沒想到女兒工作找了半年,面試機會很多卻沒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她和老公托關係讓女兒進了一家國企,結果剛乾倆月,女兒就以工資低,離家遠為由辭掉了。現在每天在家追劇,看手機,一個本來青春漂亮的女孩子待業在家,邋裡邋遢,越看越讓人不順眼,說她幾句,還特別理直氣壯和父母爭論。 ... 王阿姨老伴一直埋怨她把孩子慣壞了,眼裡只有自己。王阿姨現在也特別後悔從小到大隻顧著培養女兒的才藝和學習成績,不捨得她吃一點苦,現在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吃苦,不理解父母的辛苦,就業和成家都成了難題。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王阿姨家的女兒學校好專業好不缺機會,但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把握機會,也不願多和人交流,這是典型的情商低。 那麼什麼是情商呢? 情商英語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簡稱EQ,顧名思義情緒智商,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目前很多心理學著作都在強調情商的重要性,風靡全球的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的著作《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是指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為什麼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呢?因為情商意味著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無論你有多高的智商,如果情商低,也很難取得大的成功。 1、情商低不利於社交能力培養,孩子容易自卑、孤僻,影響長久的社會適應能力。 小說《人間便利店》中的惠子小時候看到鳥死了,別人都在惋惜,只有她想著可以烤了吃,迎來了周圍人不解的目光。但是家人卻沒有採取太多的措施教育惠子的共情心理,這讓她從一個怪異的孩子長成了一個三十六歲依然在兼職,單身、努力迎合社會卻活得特別吃力的女性。 2、 情商低,不懂控制自己的情緒,交流能力差,很難取得事業的成功。 前不久孫楊被禁賽八年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一個優秀的游泳運動員最後卻止於無視規則,頂撞工作人員,無論背後有多少黑幕,孫楊一定也有控制不好情緒等自己的原因。 即便天賦驚人,游泳水平拿了多次的世界冠軍,卻還是因為情商問題影響了今後的職業生涯,不得不說這是非常讓人遺憾的事情。 3、情商低,不會說話,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影響工作和家庭幸福。 大學時有個室友學霸,很有外語天賦,英語俄語都學得特別好,但是卻唯獨不會說話,愛嫉妒人,導致她人緣極差。即使進了個好公司卻多年難以升職,聽說和老公的關係也不好,為了孩子苦撐著才沒有離婚。 ... 情商低的壞處太多太多,為人父母辛辛苦苦養孩子,誰不想培養一個智商情商都很高的孩子呢。 有一位名人說過: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適應社會的人才。 為培養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情商是一項重要的指標。那麼我們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情商呢? 一、家庭氛圍塑造,父母的影響力不可小覷。 無論培養孩子的哪一項能力,家庭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最重要的學校,父母為人處世的原則和方法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 ①為孩子營造和諧友愛的家庭氛圍。 家庭中,父母相親相愛,婆媳矛盾少,一家人互相關心,體諒,孩子也會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關心和體諒他人。 很多成年後恐婚的人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充滿愛的家庭氛圍,如果父母一味指責、經常爭吵和抱怨,家裡婆媳矛盾不斷,對孩子來說,家就不是溫馨的港灣,他也很難有對未來家庭生活的嚮往。 ②父母情緒穩定有利於培養心理健全的孩子。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這次疫情剛爆發時有多少媽媽每天刷手機,一家人忐忑不安,孩子也跟著膽戰心驚。孩子是特別敏感的動物,能快速捕捉到大人的焦慮。 如果父母遇事愛著急,孩子會不自已地跟著擔心,害怕。如果父母脾氣暴躁,經常愛發脾氣,孩子也會惶惶不可終日,很難有快樂的童年。所以父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有利於培養心理健全的孩子。 ③父母的為人處世方式影響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有句古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老鼠寶寶每天看著老鼠打洞,日久天長肯定能學會啊。環境塑造人,父母在做,孩子也在學習。 很多企業高管的孩子進入社會大多都很順利,原因是很多人之所以成為高管除了專業能力也具備了很高的為人處世的能力,潛移默化中孩子也學會了這種能力,更有利於他走向社會後的人際關係處理。 作為普通人,我們遵守社會規則,努力工作,處理好和鄰居、同事的關係,也是給孩子做好示範的一種方式。你每天開開心心地去上班,孩子也會覺得上班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如果你每天下班都愁眉苦臉,抱怨公司和同事,孩子也會覺得上班太辛苦。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 二、培養孩子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會說話,樂於表達。 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於孩子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順利和人進行溝通交流,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①平時多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多說話,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不愛說話的孩子,可以多問幾個問題:今天有沒有遇到什麼好玩的事情?想吃什麼東西?想去哪裡玩?多進行引導式提問。 平時多了解孩子喜歡的東西,和孩子探討他喜歡的繪本和動畫片。比如我家孩子喜歡看《汪汪隊》,我會經常問他:「汪汪隊里都有誰啊?他們今天做了哪些救援呢?你最喜歡汪汪隊里的誰呢?」因為喜歡,孩子特別願意和我聊,三歲多的孩子雖然不能把汪汪隊的全部劇情說清楚,但是也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父母有意識和和孩子聊天,多和孩子交流,鼓勵孩子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②多陪孩子讀書,堅持親子閱讀 堅持親子閱讀有利於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增強親子關係,也可以幫孩子積累詞彙。 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孩子會有意識模仿繪本中好的人物和好的做法,比如一些生活自理類繪本《我會穿衣服啦》,孩子看著繪本里的小朋友穿衣服,也會有意識地跟著學習。 書中的人物就是孩子的小夥伴,家長可以定期有規律地重複帶孩子讀一些繪本,幫孩子積累豐富的生活詞彙,日積月累,孩子自然而然就能把很多句子脫口而出。只有掌握了足夠多的詞彙,才能更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 三、培養孩子團隊意識,訓練人際溝通技能 小區是孩子的第一個社交場合,當孩子兩歲多,家長就可以領著孩子和小區里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哪怕是搶玩具和打架,只要在可控範圍內,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幼兒園以後,有了自己的同學和好朋友,家長可以約著孩子的好朋友一家周末一起去公園玩、一起看看兒童劇,讓孩子多感受友情的樂趣。遇到幼兒園活動,能參加的儘量都參加,讓孩子感受集體活動的樂趣,參加活動完畢,多向孩子傳達別人喜歡他,下次還想一起玩的信息。如果遇到孩子之間有爭執,家長儘量不打擾,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回到家可以問問孩子對解決問題之後的感受。 孩子長大以後,多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運動,足球、籃球、棒球等活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也能幫孩子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 四、塑造孩子積極樂觀的性格,培養正能量寶寶 獲得國際安徒生獎的繪本《小個子先生的幸運日》中,小個子先生因為在三葉草中發現了一片四葉草,覺得自己特別幸運,即便摔倒了,即便被嘲笑,他依然堅信自己的好運氣,從而度過了非常美妙的一天。 每個人的人生中都不可能順心如意,遇到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引導孩子看到積極的好的一面,對他的一生都會有積極的影響。 比如受這次疫情影響,學生開學延遲,很多家長苦惱抱怨,但是明智的家長利用這段時間幫孩子補短板、陪孩子做學習計劃、引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課,也和孩子一起度過了一段無與倫比的親子時光。 很多時候看待問題的心態也決定了我們的快樂。多引導孩子看看事情積極的一面,培養正能量的寶寶,讓他走到哪裡都自帶陽光。 ... 五、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同理心 《東方寶寶卜卜刊》有一期繪本故事《我來當你的媽媽》,說每個小動物都有媽媽,寶寶也有媽媽,但是家裡的布娃娃小熊卻沒有媽媽怎麼辦呢?寶寶靈機一動,我來當小熊的媽媽吧,我來哄布娃娃吃飯、睡覺。這就引導寶寶站在了布娃娃的角度考慮它的感受並給予它需要的東西。 現實生活中,如果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打人了,我們也可以問問孩子:如果你喜歡的玩具被人搶了你會傷心嗎?別人打你了疼不疼?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引導孩子考慮別人的感受。 如果孩子幫助了別人,一定要及時詳細地給予認可和表揚,一個有共情能力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更好地被社會接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情商是一個漫長的、多維度的教育過程,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要多注意情商意識的培養,給予孩子積極正面的引導,在培養聰明孩子的過程中,也注重他的情商教育,把孩子培養成適應社會的人才。 關於情商教育,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發表意見。 原創不易,歡迎點讚轉發,我是牛媽,可以關注@抒小顏聊育兒,一起為成為更好的媽媽而努力。 #聰明孩子養成記第七期##陪寶寶那些事##頭條育兒團#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career/jaob9yp.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93366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集集壓力大治療有效中醫診所集集肌肉疼痛治療有效中醫診所大村壓力大治療中醫溪州頭部發麻改善中醫診所
集集頭暈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彰化常常心悸治療中醫 把脈超神的草屯中醫診所,睡眠障礙改善很多建國科大附近推薦入睡困難治療中醫 中州科大附近推薦強迫症看什麼科 最推薦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和美記憶力減退治療中醫 和美白天賴床睏倦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治療有成效的南投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芳苑睡眠障礙治療中醫 福興胸悶中醫推薦 大家都推薦這間草屯中醫診所,失眠睡不著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fx45aa81w 的頭像
    hfx45aa81w

    網路好康優惠報.

    hfx45aa81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